古人常说“三岁看大,七岁看老”,一个人的一生如何,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了,所以,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尤为重要。
胡适先生曾经说过,在家庭教育中,最重要的就是母亲,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,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。
胡适先生也曾在自传中回忆自己的母亲冯顺弟,他说:“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,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,如果我能宽恕人,体谅人——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。”
●优秀的母亲,懂得尊重孩子
反观现在,很多家长经常当面斥责孩子,半点也不给孩子留面子,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。轻则唯唯诺诺,重了甚至会造成心理阴影,破罐子破摔。
而胡适的母亲在胡适幼年就懂得给孩子留面子,这也使得胡适始终保留了一份自尊,所以他一生严于律己,十分爱惜自己的名声,很少做些出格的事情,正是他的自律为他带来了好的人缘,以至于在民国时候流行一句话“我的朋友胡适之”,社会各界人士都以和胡适交友为荣。
●优秀的母亲,懂得言传身教
母亲温和的性子和宽宏的气量对胡适影响很大,胡适本人几乎是民国时代,性子最温和宽厚的人。
胡适和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,因为观念的差异,鲁迅几次讽刺胡适,但是胡适却从未和鲁迅直接交锋过,也没有与他进行过笔战,更没有表现出对他的人格的不恭。
正是这份宽厚,让胡适在几十年之后,依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。
胡适晚年的时候,提到“容忍比自由更重要”,胡适一生提倡“自由主义”,但是在晚年却回到了“恕道”,这份宽厚仁恕,正是受教于他的母亲。
●优秀的母亲,重视孩子的学习
胡适小时候读书,教书先生往往令学生死记硬背,母亲冯顺弟见识过人,要求儿子读书一定要“求甚解”,每背一句都要知晓一句的意思,当时胡适家里十分困窘,冯顺弟依然送三倍以上的学费给先生,嘱托先生一定给他讲个明白。
为了资助胡适读书,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,送胡适去上海求学。
1913年冯顺弟患了重病,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,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,收藏了起来。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,她嘱咐家人说:“我若一病不起,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,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,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。待他学成回国时,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,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。”
正是冯顺弟在胡适教育上的倾力投入,让胡适获得了学业上的成功,胡适也没有辜负母亲期望,1917年7月,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。后来更是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。
一个优秀的母亲,一定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古人说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”,在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今天,更值得我们反思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,才能不断成长,不断进步,不断攀登人生新的高度。
引文来源:转自微信公众号“中国教育学刊”2018.5.13[原文转载自儒风大家(ID:rufengdajia),作者儒风大家]
本文转载自教育思考园《胡适:母亲的修养,决定了孩子的教养》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