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cecjjw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中医之“阴阳”说+桂枝汤是扶阳之方  

2018-06-16 12:06:49|  分类: 各种补方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滔滔而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医之“阴阳”说

    阳与阴,如阳光和水分。

    万物生长要靠阳光水分。

    阳光水分匹配就是所谓的“阴阳平衡”。“阴阳平衡”其实应称为“阴阳协调”。

    阴虚是指“水分”不足,需要浇水了。

    阳虚是指“阳光”不足,需要增阳了。

    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山药、萸肉、地黄,当归,芍药,均为“水分”之药。

    附子、桂枝、干姜,均为“阳光”之药。

    太阳病者,阳光水分充足而风寒束表,故无需浇水,无需增阳,解表即可。

    少阳病者,阳光水分比较充足,而“水分”稍亏而“阳光”稍过,故以参枣草补“水分”,而以黄芩削弱燥阳以达协调也。

    阳明病者,阳光足而雨水少,出现干旱之象,当以大黄之苦寒削燥阳之过盛,以达协调。名方增液承气汤,以芒硝去燥阳之结,以大黄削燥阳之盛以,所谓削阳以补阴也。又以麦冬、玄参、生地增加水分,以使“阳光”、“水分”协调,此阴阳协调之法。依此理,治老年便秘,四逆汤合承气汤,不如四逆人参汤合承气汤,其区别只在一味增加“水分”之人参。

    少阴者,阳光水分不足而风寒束表也,故须在增加阳光水分之同时解表,桂枝加附子汤是也。

    厥阴者,阳光水分不足而水分更亏损也,故增加阳光水分之同时,去弱阳之燥热、虚热,以达阴阳调和也。代表方剂如乌梅丸,以姜附桂椒辛增加“阳光”,参归增加“水分”,苓柏除虚阳之热以补其阴也,以乌梅收敛虚阳之脱而使其润也。四逆合承气汤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、当归四逆汤、麻黄升麻汤皆是此理。

    太阴病者,阳光水分不足,阳光微弱而阴寒四起,微弱之阳光随时被阴寒所扼杀,故用四逆汤以增加阳光而驱除阴寒也。

    太阴之不治,油枯而灯灭,水干而鱼死。厥阴之不治,阴尽而阳独也,阴尽而阳脱也,阴尽而阳灭也。

    太阴与厥阴,两者皆不可轻视。

    然则阳明又岂可无睹哉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桂枝汤是扶阳之方

有人认为桂枝汤为扶阳之方,此亦不错,辛甘生阳,苦甘生阴,此为大法;寒则热之,虚则补之,此亦为大法。桂枝、生姜均为辛温之物,为扶阳之药;芍药为生阴之药;甘草、大枣为温甘生津之药;生姜辛而汁多,阴阳俱补,实为不可多得之药。阴阳调和,以阳为主,故称其为扶阳之方不为错。

    1.小建中汤。就是桂枝汤加饴糖,以调和阴阳之桂枝汤,加入甘而补阴之饴糖,亦是高明之方。

    2.大建中汤。其人寒甚,故用蜀椒、干姜辛温之药,合人参、饴糖之甘润,以驱寒且生阳也。

    3.黄芪建中汤。于小建中汤中加入补气固表之黄芪。

    4.内补当归建中汤(实则可称之为当归建中汤)。于小建中汤中加入补血之当归也,调和阴阳之同时补血。

    5.黄芪当归建中汤。于小建中汤中加入黄芪、当归,在调和阴阳之同时,兼补气血也。对气血两虚的人来说,用此方十分有效果。

   6.芪芍桂酒汤。桂枝、苦酒之辛甘结合以生阳,以芍药、苦酒之苦甘结合以生阴,以黄芪补气,为调和阴阳而补气固表之方。

   7.十四味建中汤。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局方》,共十七味药: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川芎、当归、地黄、麦冬、半夏、肉从蓉、附子、生姜、大枣,饴糖。其旨亦不出阴阳,方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作加减,合十全大补汤(无肉桂),加补阴之麦冬、从蓉,加降逆化痰之半夏。补阴补阳,补气补血,补肾化痰,亦是好方。

    综合以上七方,则均以照顾津液、调和阴阳为先、为本。辛甘生阳,苦甘生阴,辛甘、苦甘之药共用,则可照顾津液,调和阴阳。气虚则加补气之药,如黄芪,如四君子汤;血弱则加补血之药,如阿胶,四物汤。总不离津液、阴阳。

    此所谓桂枝汤为扶阳之方也。

    然则何为阳也,谓桂枝汤为扶阳之方,则是非仅指“阳光”。此处所谓之阳,当指津液,是阳光与水分的结合物,是阴阳调和一产物,是一种能量。“阳光”是其中的灵魂,“水分”是其中的载体。如此理解,则可能“扶阳”之精髓矣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6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